发布时间:2024-10-14 01:19:10    次浏览
机械阀门隔膜阀机械阀门隔膜阀10月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新闻发布会,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张晓博,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何小东,省水利厅副厅长陈继军,省林草局副局长高建玉,省气象局副局长杨启国,共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 张晓博
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 张晓博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自2020年国务院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精神,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务院普查办的指导下,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面完成了各项普查任务。今天,我重点就本次普查的整体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向大家作以介绍。
一是全面完成甘肃省普查任务。自2020年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应急、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应急部门分管领导任普查办主任的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小组,分级分部门负责落实普查任务;省级普查办组织建立了技术组和专项工作组,进行技术体系本地化研究和细化具体工作,统筹各行业部门扎实推进普查任务,全面完成了各项普查内容。
二是形成甘肃省普查调查成果。全省完成主要自然灾害致灾因子调查、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灾情调查、综合减灾能力调查、重点隐患调查等主体调查。其中,应急管理部门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危险化学品机械阀门隔膜阀,煤矿和非煤矿山等重点企业,综合减灾能力,1978-2020年年度自然灾害灾情,1949-2020年重大历史自然灾害等内外业数据调查;自然资源部门完成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完成城乡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交通运输部门完成公路调查;水利部门完成洪水灾害致灾调查,干旱致灾调查以及水库(水电站)、水闸工程、堤防工程等洪水灾害隐患调查;林草部门完成森林可燃物标准地调查,森林可燃物大样地调查以及县级野外火源、历史火灾、减灾能力调查;气象部门完成采集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地震部门完成全省1:5万活动断层;1:25万地震构造资料收集及图件编制,收集入库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钻孔资料。调查成果累计采集录入数据1020多万条,形成了数据集和相关图件。
三是完成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自然资源、水利、林草、气象、地震等部门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的单灾种致灾危险性、风险评估和区划任务,汇交了单灾种评估区划成果;甘肃省普查办、应急管理厅完成了全省14个市州、兰州新区以及86个县级的综合评估与区划,形成了省级煤矿与非煤矿山致灾风险评估;省市县三级历史灾害评估、综合减灾能力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重点隐患综合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以及综合防治区划等系列成果。
四是建成甘肃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以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为基础,汇集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草、气象、地震等8个行业的调查数据和评估与区划成果。建成涵盖致灾、承灾、减灾、灾情等灾害风险全要素的省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实现省级数据采集、汇交和共享应用等功能,同步实现了与国家数据库的互联互通。
五是普查成果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聚焦各行业部门业务发展,将普查数据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防洪规划以及防火规划等,提升规划方案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普查成果应用于公路沿线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和治理工程、水旱灾害防御、火灾预警、气象服务综合制作分布平台建立与完善、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提升等工作,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聚焦服务基层能力提升,指导永靖县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建设、指导兰州新区开展普查成果管理及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化服务。聚焦普查成果应用拓展,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首次编制完成甘肃电网设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开发电网设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预警功能系统,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一张图”,实现13类自然灾害风险早期识别、自然灾害评估分析与预警。
本次普查的时间基线日,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减灾能力都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灾害风险也随着变化。下一步,我们将启动风险数据常态化更新,继续做好普查成果应用工作。
此外,甘肃省普查办会同省级有关行业部门组织编制了《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汇编》,共11号,已经报省政府审核,将于近期发布,届时可以到应急管理厅官网查询下载公报电子版。希望通过公报进一步推动社会各界用好普查成果,更好发挥普查工作效益,我们也热忱地欢迎科研机构、大学等用好这次普查成果。
记者:此次普查是第一次在全省范围开展的综合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目前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大家知道从0到1的过程还是比较艰难,也是一种突破,能否介绍一下取得哪些具有突破性的进展或成果?
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创造了多个第一次。例如,在调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全省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开展了对全省灌木、草本、枯落物的普查,填补了全省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第一次完成了对全省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普查,采集了全省公路设施的抗震、防洪等设防信息,形成了全省公路承灾体风险数据库。
在评估与区划成果方面,第一次明确了全省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区“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第一次识别了占全省陆地面积5.68%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中高风险区,将全省划分成为5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19个综合风险区,揭示了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东南高西北低”的宏观格局和导致高风险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划出了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等。
同时,这次普查是第一次开展,我们在技术、工作方式方法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主要是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第一次。第一次开展了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评估、区划等全链条普查,完成了灾害风险要素属性和空间位置的“双调查”。第一次探索推进致灾部门的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推动灾害致灾数据和人口、经济、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等重要承灾体的数据共享。第一次在统一技术体系下开展风险评估区划,采用统一的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及综合防治区划技术框架和技术规范开展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多部门协同完成了综合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的成果。
我们不仅仅要实现0到1的突破,还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普查评估的精度,将数据资源用于指导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这也是我们从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通过本次普查,我省洪水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哪里(分布在哪些流域、哪些行政区域)?针对洪水灾害防治我们主要有哪些措施?
通过此次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我们不仅摸清了全省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同时,还划分了全省洪水风险等级和洪水灾害防治等级。
从流域和水系来看,全省洪水极高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支流白龙江、西汉水各河流两岸区域,黄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泾河、渭河、洮河、大夏河、大通河、湟水、庄浪河等沿河及支沟两岸区域。从行政区域看,极高、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我省陇南、庆阳、张掖、天水等地。洪水风险等级分布基本反映了我省洪水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洪水风险程度等情况。
洪水灾害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包括修建和加固河道堤防、开展河道清理整治等(如正在实施的黄干二期及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项目等);二是实施水工程防洪调度,主要利用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开展洪水拦蓄和调节,减少洪水灾害损失。非工程措施主要是指建立洪水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洪水,及时发出预警,减少损失。具体措施包括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落实“叫应叫醒”机制等。
近期,全国开展的小流域“四预”建设将实现对小流域三维数字化场景的模拟仿真及可视化展示;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主要利用洪水风险分析模型开展洪水实时分析,在线展示洪水风险时空变化过程和推演结果。这些可视化成果将为洪水灾害防治科学决策起到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记者:10月1日我省进入草原防火期,11月1日将进入森林防火期,请问这次林草火灾风险普查掌握的信息成果对我省准确研判全省秋冬季森林草原火险形势发挥什么作用?如何更好地应用林草火灾风险普查成果?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大,加之旅游踏青入山进林人员增多,极端天气频发易发,森林草原防火形势复杂严峻。今年我们充分利用普查成果,将“林草可燃物”指标纳入秋冬季火险形势研判范围,对林草可燃物较多地区进行重点管控,提升火险隐患防控治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利用重要火源点分布图和无民事行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调查数据等成果信息,结合林区防护任务,做到精准巡护,重点防控,有效提高森林草原火灾的预测预警能力。
一是科学指导森林草原防火规划编制。依据普查得到的可燃物载量、历史火灾、火源点分布数据,以及各地减灾能力数据,科学编制森林草原防火规划,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是精准开展森林草原火险预测预警。研发可视化展示查询系统,实现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数据、预测预报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及可视化查询。利用普查获得的防火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信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立体化巡护和监测网络体系开展监测预警。
三是精准支撑森林草原火灾常态化防控管理。根据普查成果数据,构建野外火源、历史火灾、减灾能力、可燃物分布“一张图”,汇聚各类实时感知数据,建设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库和智能化应用系统,围绕火灾风险形势研判、减灾能力提升、重点区域监测、火灾现场远程指挥扑救、防火物资调配、灾后损失调查及评估等开展专题应用。
四是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项目布局、选址等需求。利用普查成果,针对可能发生的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和灾情事故,开展国家及区域重大项目、重要活动所在区域和重要建筑选址所涉及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提出安全保障建议。
记者:众所周知,甘肃省气象灾害多、造成的损失重、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大。这次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有哪些成果?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助益?
在此次普查过程中,甘肃省气象局完成了1978—2020年甘肃省干旱、高温、暴雨、冰雹、大风、雪灾、沙尘暴和雷电等9种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数据的收集分析,累计获取致灾因子调查数据31万余条,研制了覆盖省、市机械阀门隔膜阀、县三级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产品,共4285份,建成了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同时,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分别基于各自调查和评估区划成果,编制完成本级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报告。
我们遵循边普查边应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应用,以此提升防灾减灾和风险管理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不断提升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基于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完善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级别、阈值及防御指南,建立健全分灾种、分区域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增强部门防灾减灾合力,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沟等普查数据接入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推动防灾减灾关口前移,推进重大气象灾害的精准预警和科学防御。如2022年“7·15”庆城县超历史极值暴雨、2023年“7·26”陇南江洛特大暴雨、今年“7·23”1961年以来最强区域性暴雨等,气象部门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为政府指挥调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切实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是推动普查成果与行业气象服务深度融合,减轻灾害风险。面向能源、交通、旅游、森林草原防灭火、健康等领域,加强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交通、文旅、林草、卫健等部门合作,联合发布次生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气象灾害对行业影响风险提示,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面向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建立健全分区域、分作物、分生育期的精细化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指标体系与专项方案,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机械阀门隔膜阀,农业气象服务流程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显著提升。
三是利用普查成果,提高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支撑能力。紧扣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或领域,围绕国家战略、地方需求、重要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评价评估等方面,充分发挥普查成果对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的支撑作用。近三年完成决策服务材料60余篇,其中2篇被中办采纳。如基于临夏州普查成果,撰写《甘肃省气象局关于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气候风险及防范对策建议的报告》,为积石山县震后重建提供了坚实的气象科技支撑。
四是利用普查成果,服务重点生产行业。挖掘分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明确区域范围内主要气象灾害和风险源信息。利用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风险区划成果,为园区精确判断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制定高影响天气防范措施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形成科学合理的园区建设运营防灾减灾建议。目前,已对省内十余个化工园区、新能源产业园、垃圾处理厂、机场等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导入驻企业在选址、建设、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合理规避气象灾害风险、有效利用气候资源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创新开展普查成果应用,加力推广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推进构建普查成果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普查成果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支撑作用。
记者:地质灾害是我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能否介绍一下我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在地质灾害方面的成果以及相关成果的应用情况?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各项任务,形成了一系列调查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查清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截至2024年8月,我省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1897处,威胁人口222.53万人,威胁财产1116.91亿元。二是完成了我省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和防治区划,结合全省国民经济区域总体布局,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为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三是完成我省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数据库录入系统建设和数据管理制度制定,实现了成果数据的查询展示、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等功能,确保数据的高效安全应用。四是编制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图集,包括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易发性分区图、危险性、易损性评价图、防治区划图等,供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使用。
以上成果一方面服务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重大规划编制,指导重大工程选址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区域的生产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于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不同风险等级提出风险管控对策建议,更好地为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气象风险预警等提供基础依据。
记者:刚刚在发布当中提到,这次普查建立了甘肃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我们想了解一下这个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包括具体内容,以及对于提升我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何作用?
建设省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是这次普查的重要任务。甘肃省普查办按照国家有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在各方面的协同配合下,省级数据库建设这项任务基本完成。整个数据库包括“一库、三系统、一门户”,分别为甘肃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甘肃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系统、甘肃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成果展示系统、甘肃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甘肃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资源门户。
省级基础数据库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数据资源丰富。包括致灾因子数据、承灾体数据、减灾能力数据、历史灾害数据以及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成果数据等。省级数据库已经存储了超过5589类1240万条各类风险数据。二是贴合业务需求。数据库以“服务业务”为导向,通过建设标准化服务能力,便捷连通有关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成果服务。比如,一旦发生重大地震,我们可以立即调取震区相关数据,包括人口密度、房屋建筑结构、水库、危化、矿山、医院、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当地和周边有哪些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储备,以及有什么交通设施等,快速形成报告,支持抢险救援决策。三是服务多元用户。除了为各地和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外,我们还把数据加工处理形成多样化产品,按一定渠道提供给科研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公众使用。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省级基础数据库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一方面从甘肃省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常态化数据更新;另一方面强化共享应用,做好共享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做好数据挖掘,以基础数据库为核心,打通数据采集、汇交管理和共享应用等环节,形成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服务产品,增强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努力发挥普查成果的最大效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