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11 16:25:33    次浏览
2023年,消费市场加速回暖,政策层面多项举措推动消费潜力释放,各家银行围绕重点场景,结合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的金融服务。信用卡新规过渡期已过半,银行业务持续密集调整,行业整体趋向高质量发展。多家银行响应倡议,加大减费让利力度,综合提升信用卡服务质效。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科技、不良资产处置等主题持续受到关注。
回顾2023年,信用卡行业有哪些重要动态和政策呢?小编进行了不完全梳理,欢迎业界人士探讨交流。
2022年7月,《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正式落地。《通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过渡期为实施之日起2年,存量业务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在过渡期内完成整改。2023年,各银行相关业务调整依旧频繁,账户管理、交易管控、溢缴款、分期业务等方面尤其受到关注。(信用卡业务新动向:卡户比下降、分期调整、最低还款额修改、风控趋严……)
账户管理方面,《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单一客户设置本机构发卡数量上限。强化睡眠信用卡动态监测管理,严格控制占比。多家银行公告开展长期不动卡管理。同时还有银行陆续进行持卡数量限制。根据近年年报公开数据计算,部分银行的卡户比指标自2021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进一步要求各银行机构对“沉睡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通知。
《通知》全面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近一年,银行针对分期业务的调整主要体现出三个明显趋势:一是增加分期期限;二是调低分期业务起始金额;三是更加注重优质分期场景的经营。
《通知》严格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信用卡客户的资信审核。从各上市银行的半年报来看,个别往期风险较高的银行采取了多方措施管控风险,如聚焦高质量获客、清退高风险客户、调控高风险区域、提升催收产能、探索非诉催收手段等,实现“控新降旧”,压降不良规模。受多重因素影响,2020年至今,各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多采取了更加谨慎的风控策略。
2023年10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调整银行部分服务价格提升服务质效的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其中针对信用卡业务提出建立信用卡普卡和金卡年费补刷机制、建立信用卡容时、容差服务机制等倡议。
同月,各家国有大行积极响应《倡议书》,发布公告推出惠企利民措施,加大减费让利力度,提高金融服务质效。11月多家股份行跟进减费让利举措,服务广大金融消费者。具体措施包括为持卡人持续提供免费的信用卡交易提醒及余额变动通知服务,免收持卡人转出信用卡溢缴款至境内本人本行账户手续费,建立信用卡普卡和金卡年费补刷机制,建立信用卡容时、容差服务机制,综合提升信用卡服务质效等。据不完全统计,除国有大行以及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行之外,已有江苏银行、苏州银行等区域行跟进调整部分服务,如江苏银行公告自2023年12月31日起,如持卡人当期未全额还款,且未归还部分小于限定金额,限定金额不低于100元(或等值外币)时,视同持卡人正常全额还款。
中国银行业协会9月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提及,2022年,商业银行总体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有所降低,但中间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非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下一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持续“优资产、控负债、提中收、防风险、补资本”。
“扩大消费”为2023年关键词之一。政策层面,发改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其中提及在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小额消费信贷和信用卡利率、还款期限、授信额度。此外还有鼓励汽车、家居、电子产品等品类消费的相关文件陆续发布。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信用卡、汽车和其他综合消费贷款比年初增加7100多亿元。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其中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
一方面,各家银行根据不同客群的需求,在旅游、汽车、家居、餐饮等领域打造个性化的消费场景,推出多项举措,推动消费需求加速释放,消费热度不断上升。如邮储银行信用卡已与全国近150个城市的超300家商业综合体开展合作,涵盖市、县优质商圈。同时,聚焦消费者信用卡大额消费需求,多家银行创新购车分期等业务场景。如建设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合作的新能源车型已经超过300款,涵盖汽车品牌70余个。
另一方面,多家银行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例如与航空公司合作推出联名信用卡,与酒店合作提供积分兑换服务等。
完善的积分运营策略是维系客户忠诚度、提升用卡活跃度的有效手段。从各家银行信用卡近一年多时间内发布的公告来看,积分运营策略精细化程度不断加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顺应社会环境及居民消费习惯变化,持续拓展计积分渠道及商户范围。例如中信银行于2023年3月新增程支付为交易可累积积分的渠道。华夏银行自2023年4月起,为客户在自营华彩生活APP内支付平台入驻商户的消费交易累计交易积分。
另一方面,多家银行对积分使用规则进行调整,具体包括调整积分支付抵扣比例上限、对合作商户设置单笔积分支付上限等。策略目标可能在于通过积分运营提升交易量,同时进行成本控制。交通银行信用卡自2022年起多次发布公告,就各场景中积分支付抵扣比例上限做出调整,2023年5月,对买单吧外卖、生鲜、鲜花、烘焙场景下积分使用规则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对上述场景内合作商户设置单笔积分支付上限、单人单日及单月积分支付上限等。
随着行业整体步入发展新阶段,挖掘行内零售资源、实现融合经营是大零售转型背景下银行的不二之选。如已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意识到“双卡融合经营”的重要性,半年报公开数据显示,招商银行信用卡客户中同时持有该公司借记卡的“双卡”客户占比64.84%,较2022年末提升0.74个百分点;民生银行信用卡、借记卡交叉客户累计超1600万户,较2022年末持续增长;徽商银行持续推动借记卡和信用卡融合获客和经营。
部分银行将信用卡部与消贷部门、乃至零售信贷条线进行整合,成立信用卡与消费金融中心等。据了解,某股份行在行内十四五规划下,面向卡贷一体化经营模式,整合原网络金融、消费金融、信用卡部为一级部门,进一步提升行内资源的协同以及统一获客服务的能力,实现零售条线业务规模稳定增长。区域性银行中,中部某城商行信用卡业务实现与线上信用消费贷的协同错位发展;东北某城商行在信用卡中心下设消费金融中心,负责研发管理消费金融业务;西北某城商行整合了原普惠金融部下的个人消费类贷款和互联网贷款业务,在原有信用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零售信贷部。
银行通过信用卡实现低成本零售获客,通过日常用卡形成品牌忠诚与数据积累,再根据用户实际情况匹配不同产品、不同营销策略进行生息转化。随着年龄与财富的增长,用户金融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相较于银行其他零售业务,年轻人为使用信用卡的主要群体,该群体虽在财富力方面尚显不足,但消费力和财富增长的潜力较强,是较优质的消费贷款用户。随着生命阶段发生变化,这些信用卡用户可以转化为银行存款用户或理财业务用户,为银行带来更多的收入与资产增长。
对银行来说,以信用卡业务作为消费金融服务的主入口可能是更优选择,对于信用卡业务无法满足的需求机械阀门隔膜阀,可以进一步引流至消费贷业务或是其他零售产品。
自2022年底以来,生成式AI相关话题热度持续走高,并带动了各行业企业的竞相布局。作为最早应用传统AI技术的领域之一,银行业也积极试水生成式AI在行业内各领域和场景下的应用。如招商银行于2023年2月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由ChatGPT生成的推文,这是金融行业首次尝试使用ChatGPT生产宣传稿件。今年8月15日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对于加强银行业使用生成式AI的监管起到重要作用。
生成式AI让业界认识到了通用大模型的巨大能量,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正在加快大模型应用的布局。如农业银行已建立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围绕知识检索、答案推荐等领域,研究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交通银行则组建GPT大模型专项研究团队,为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而兴业银行引入部署私有化的商业大模型,上线大模型产品ChatCIB。
还有部分银行走在大模型应用前列,尝试与行业领域及场景结合加以应用。如工商银行完成了人工智能AI大模型能力建设应用规划,并在国内同业率先实现百亿级基础大模型在网点员工智能助手、知识运营助手、金融市场投研助手等多个场景应用;平安银行虚拟数字人产品则通过大模型等技术,持续提升功能效果。
2022底,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并于2023年3月起正式施行,这一基础性、纲领性文件从主体责任、工作机制、行为红线、信息保护、行政处罚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确、全面的要求。2023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金融消费者反映事项办理工作安排的公告》,此为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发布的1号文件,再次强调金融机构需要切实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凸显了监管部门的重视与决心。
由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发布的《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显示,超八成受调研金融机构表示,已采取针对性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举措,其中有81.0%的机构表示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如成立了专委会、消保部门等,其次是集中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月系列活动。此外,畅通投诉途径,建立或完善多元化解投诉机制的机构占比也较高。
此外,目前消费金融机构的消保工作存在部分难点,异常维权、异常代理投诉等是典型问题。黑灰产代替持卡人进行投诉,银行在查证、解决等方面存在困难。在黑灰产的打击上,受访机构也期望获得一定的服务或外部支持。其中有82.5%的机构希望可以业内共享黑灰产名单,且有76.6%的机构愿意共享行内的黑灰产信息。
在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的各种方式中,目前贷款核销依旧是主要手段。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工商银行的贷款核销占比一直维持在70%上下。建设银行2021年贷款核销占比也达到了72.71%。
资产证券化方面,据初步统计,2023年截至12月25日,共有15家银行发行了64单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规模达167.6亿元。相比之下,2022年共14家银行发行41单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规模132.5亿元。2021年共计发行38单,总发行规模93.0亿元。2020年共计发行35单,总发行规模86.6亿元。2019年共计发行17单,总发行规模55.1亿元。发行数量及规模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发行规模与未偿本息费余额的比例,可显示该银行一般以何种“折扣”水平发行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从近年数据来看,多数银行该比例在10%上下浮动,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相对较高。
个贷不良资产转让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截至12月25日,共有约60个个贷不良资产转让项目由区域性银行发起,其中23个资产包内的基础资产类型为信用卡或包含信用卡。相比之下,2022全年全部104个个贷不良资产转让项目均由全国性银行发起,2023年区域行试水个贷不良资产转让。值得一提的是,2022全年所有个贷不良资产转让项目中,以信用卡不良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仅有4单,今年更多银行尝试以该渠道处置信用卡不良资产。
财政部 国务院国资委 银保监会 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2022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银行将开展信用卡分期还款业务形成的金融资产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如果银行向合作第三方支付的服务费用属于可直接归属于形成信用卡分期资产的增量费用(即交易费用),则该费用应当构成相关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组成部分,银行应当以此为基础计算利息收入。
在原试点机构范围基础上,本次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将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机械阀门隔膜阀、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对符合规定的监管零售个人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为75%,其中符合标准的合格交易者个人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为45%。合格交易者个人风险暴露是指在过去三年内最近12个账款金额大于0的账单周期,均按照事先约定的还款规则,在到期日前(含)全额偿还应付款项的信用卡个人风险暴露。对其他个人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为100%。《资本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商业银行对零售资产开展风险分类时,在审慎评估债务人履约能力和偿付意愿基础上,可根据单笔资产的交易特征、担保情况、损失程度等因素进行逐笔分类。零售资产包括个人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及小微企业债权等。其中,个人贷款、信用卡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可采取脱期法进行分类。商业银行对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或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风险分类时,应穿透至基础资产,按照基础资产风险状况进行风险分类。
建立信用卡普卡和金卡年费补刷机制。建立信用卡容时、容差服务机制。为持卡人提供“容时服务”,如提供3天的还款宽限期服务。为持卡人提供“容差服务”,如持卡人当期未全额还款,且未归还部分小于限定金额,限定金额一般不低于100元(或等值外币)时,应当视同持卡人正常全额还款。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增强自主获客意识,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提升自主经营能力,严禁主动向贷款中介机构让渡“金融服务”,避免出现贷款中介机构掌控市场主动权、合作业务推高融资成本、风险跨行业传导加剧等问题。
“沉睡账户”主要是指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中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沉睡账户”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本次“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自2023年10月起,持续1年,由各银行机构对“沉睡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通知。
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的综合金融支持力度。更注重以真实消费行为为基础,加强消费信贷用途和流向监管,推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在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小额消费信贷和信用卡利率、还款期限、授信额度。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
丰富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的专属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手续流程,依法合规对新市民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利用,适当降低服务准入门槛,重点为新市民就业创业、住房消费、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提供金融支持。优化乡村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进城农民及农村居民对住房、汽车、家电、文旅等方面的消费需求。
人民银行 交通运输部 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
优化货车ETC信用卡发行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办理货车ETC信用卡业务,建立符合货车ETC信用卡风险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机制。
金融机构不得与违法失德明星合作开展广告代言等宣传推广活动,发现已开展合作的明星存在违法失德行为的,应当及时终止合作。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广告代言活动,不得采取容易引起受众不理智行为的营销手段,不得诱导冲动消费,不得宣扬过度负债、盲目投资、炫富拜金、奢靡享乐等观念。
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打着“P2P清退回款”“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应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信息泄露;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维权;发现犯罪线索或者遭遇损失及时报案。
利用AI新型技术实施诈骗主要有“拟声”“换脸”两种手段,即通过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进而诈骗钱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网络渠道“眼见”不一定为实;转账汇款务必核验对方身份;保护好照片、声音等个人信息机械阀门隔膜阀。